爱听唠叨盼串门,
奈何病患困孙君。
早逢着手成春者,
笑逐颜开咏美文。
附:博友xzzyshi的文章《 开博休博都唠叨 》
博客园地,作为新科技的具象产物,出现在连接数亿人信息传递的互联网上。博客园地,作为新形式的写作载体,成为无数人抒怀抒臆的的一个空间。
据查,博客(英语:Blog,为Web Log的混成词)系外来语的音意双译词,台湾地区译作网志、部落格,港澳两地译作网志,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裔译作部落格、博客、网志。若要以文字对“博客”词意作阐释,就是互联网上一种由个人管理、不定期公开或有选择张贴新的文章、图片或影片的网页或联机日记,用来抒发情感或分享信息。有专家认为: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(Chronological Order),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,多为博客作者专注评论特定的课题或新闻,其他则作为个人日记。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、图像、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。“博客”形式自从2000年被构想出来后,2004年便爆发式的推上了互联网,很多怀着不同想法的人纷纷开博写博。
如此,“博客”在大陆便有了有较深广的涵义:“博”为广博之意;“客”不单是“blogger”,更有“好客”之意。看Blog的人都是写博者的“客人”。而在台湾,则分别音译成“部落格”(或“部落阁”)及“部落客”,认为Blog本身有社群群组的意含在内,借由Blog可以将网络上网友集结成一个大博客,成为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自由媒体。不管怎么说,博客之意,在当代社会的出现与当代人对信息的需求有关,正是博客个人日志的公开化,使得人们可以将过去难以远距离沟通的信息传递了,也就是说将“同声相通,同气相求”的需要部分地满足了。
或许,博客的出现和大量的被人们运用,在更广泛或者更深远的意义上,实现了人类曾经所追求的“高山流水遇知音”的境地,用文学化的语言来说,那就是一个灵魂的呼唤传向原野得到了回应,另一个回应的呼唤在灵魂深处的心湖荡起了一圈圈的涟漪。博客的氛围多半是软绵温和的,博客的用语多半是客气礼貌的,博客的图片多半是唯美赏心的,博客的音乐多半是悦耳动听的;尽管在很多公知的博客上会发生大面积的谩骂与争吵,但是在一般人的尤其是较为讲究的写博者博客上,多数是温馨与平和的交谈,即使是那些敷衍了事的回应,也多用的“欣赏”二字甚或是简化为善意的一两个符号。无论是骂战的还是讨论的,还有自娱自乐的,博客的出现让人多了一个诉求的渠道。
于是,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,在文字上还说得过去又粗通一点电脑上网方法的我,2008年4月也开了博。风雨六年来,写下许多的文字,还上了一些图片,也交结了不少朋友,值得回味的很多很多,几许文字将那写博历程记载的历历在目。
曾经,莽原的霞光温柔把丹卉抚摸,我们一同听过花开的声音;
曾经,扬帆的小舟留下了航迹逶迤,我们一起探过大洋的波谷;
曾经,曲岸的柳枝伴随着莲香荷韵,我们一道走过乡间的小路;
曾经,转角的丝雨朦胧那栀子颜色,我们一样叹过丁香的惋惜;
曾经,古城的寒风拍打这小楼窗棂,我们一块拥过文字的温暖。
是的,曾经在开博的日子里,多少次,静默眺望远方,湛蓝天空白云飘飘,远山远水如淡墨熏染,无数回就这样醉去,将一个个梦寐的境界,刻画成斑斓多彩心灵园地的图案。不得不叹息的是,无数事例都重复证明了,生命是如此渺小甚至是脆弱,即使是百十年,你能相望相守的那山那水那人的影子,总是在并不太长的时间里感觉是那么的美好,在人生路途上多个停靠的码头或车站,默默地回首,默默地心读,默默的遐思,默默地牵挂,有时候默默地流泪,有时候默默地浅笑,如同山峦之树摇曳与大海浪花奔涌,都永远地想拥抱那灿烂的太阳……
而今,我决定暂时休博,只为了那身心俱疲的窘态,不得放下多年写博的习惯,只因每逢深夜得不到静养,半老的有病身躯已经频频告急。其实我自己也曾为带给你的愉悦而感动过,也感谢上天恩赐了你给我一个机缘而相识在博客的世界,感谢在这个世界里有你的有意无意的牵伴,使得我走过那几千个案牍劳形之后写博的日子。想那古人曾有词作说: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都门帐饮无绪,留恋处,兰舟摧发。执手相看泪眼, 竟无语凝噎。念去去千里烟波,暮霭沈沉楚天阔。多情自古伤离别,更哪堪冷落清秋节。 今宵酒醒何处, 杨柳岸、晚风残月,此去经年,应是良辰好景虚设。 便纵有千种风情,更与何人说?今我休博,可也有这样的感觉?想来也是,此后,悸动的流年可以平静一些,你在我茅舍竹篱的小院徜徉,再秀出更多的嫣然文字,也只待那春暖花开的时节,才有来自远方的回音……
评论